精选回答
我国建筑工业化模式应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借鉴苏联的经验,在全国建筑生产企业推行标准化、工厂化和机械化,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建筑。从20世纪60年代初~80年代中期,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经历了研究、快速发展、使用、发展停滞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建筑业曾经开发了一系列新工艺,如大板体系、南斯拉夫体系、预制装配式框架体系等,但在进行了这些实践之后,均未得到大规模推广。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建筑工业化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相继出台了诸多重要的法规政策,并通过各种必要的机制和措施,推动了建筑领域的生产方式的转变。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一大批施工工法、质量验收体系陆续在工程中得到实践应用,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技术也越来越成熟。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9月27日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要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积极推进地区,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
当前,全国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和相关建设企业正在全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是绿色、循环与低碳发展的行业趋势,是提高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建造水平的重要手段,不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更是大力推进建设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兴产业,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转型的重要途径。虽然我国建筑工业化市场潜力巨大,但是由于工作基础薄弱,当前发展形势仍不能盲目乐观。当前的建筑行业正在进行顶层设计、标准规范正在健全、各种技术体系正在完善、业主开发积极性正在提高。新型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的一场革命,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带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基于目前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形势,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结合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特点和EPC工程总承包管理的要求提出了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三个一体化”的理念,即:满足系统性装配要求的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满足工业化生产要求的设计、加工、装配一体化,满足装配式建筑发展要求的技术、市场、管理一体化。为行业转型发展,向着工业化、绿色化、信息化系统集成的方向迈进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的方法论。中建科技研发形成了中建自主品牌的建筑工业化建筑结构体系、生产制造体系、施工装配体系、绿色建筑体系、未来建筑体系以及新材料工艺体系。中建科技充分融合中建系统各工程局、设计院和专业公司的资源,以“资本入股、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市场经营、工厂管理、现场管理”的方式形成纽带,先后组建了中建科技福建公司、中建科技成都公司、中建科技武汉公司等十余个区域公司和两个建筑工业化研究分院,并先后在上海、武汉、成都、福州、郑州、天津等地投资兴建了十余个PC构件生产基地,形成了合理的区位发展布局。公司现进行的装配式建筑项目有:裕璟幸福家园工程项目、成都新型工业园服务中心项目、中建·观湖国际项目、深港新城项目等,这些项目都属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预制率和装配率都高于国内同期建设的其他项目,且以EPC工程总承包的方式进行建设,建设过程将BIM技术和EPC工程总承包有机结合,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建造方式符合国内建筑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建筑工业化和产业化进程的推进,装配施工工艺越来越成熟,但是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还应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施工工艺、吊装技术、施工集成管理等,形成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成套技术措施和工艺,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施工实践中,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计技术、构件拆分与模数协调、节点构造与连接处理吊装与安装、灌浆工艺及质量评定、预制构件标准化及集成化技术、模具及构件生产、BIM技术的应用等还存在标准、规程的不完善或技术实践空白等问题,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产学研的合作,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建筑业将逐步以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替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必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必然带来工程设计、技术标准、施工方法、工程监理、管理验收、管理体制、实施机制、责任主体等的改变。建筑产业现代化将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性能、安全、效益、节能、环保、低碳等的水平,是实现房屋建设过程中建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建造、维护管理之间的相互协同的有效途径,也是降低当前建筑业劳动力成本、改善作业环境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