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
砖基础的优点是可就地取材、价格低、砌筑方便,其缺点是强度低且抗冻性差。
长度
砖基础的外墙墙基按外墙按中心线的长度计算;内墙墙基按净长度计算。
大放脚
砖基础多用于低层建筑的墙下基础,其剖面一般都做成阶梯形。一般来说,在砖基础下面,先做100mm厚的C15混凝土垫层。大放脚从垫层上开始砌筑,为保证大放脚的刚度,大放脚应做成“两皮一收”或“一皮一收”或“一皮一收”与“两皮一收”相间隔。“一皮即”一层砖,标志尺寸为60mm。一次两边各收进1/4砖长。
材料要求
因为砖强度低且抗冻性差,所以在寒冷而又潮湿地区采用不理想。为保证耐久性,砖与砂浆的强度等级,根据地区的潮湿程度及寒冷程度有不同的要求,按照《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的规定,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所用材料最低强度等级应符合表的要求。
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潮湿房间所用材料最低强度等级
地基土的潮湿程度 | 烧结普通砖、蒸压灰砂砖 | 混凝土砌块 | 石材 | 水泥砂浆 | |
严寒地区 | 一般地区 | ||||
稍潮湿的 | MU10 | MU10 | MU7.5 | MU30 | MU5 |
很潮湿的 | MU15 | MU10 | MU7.5 | MU30 | MU7.5 |
含水饱和的 | MU20 | MU15 | MU10 | MU40 | MU10 |
注:
1、在冻胀地区,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不宜采用多孔砖,如采用时,其孔洞应用水泥砂浆灌实。当采用混凝土砌块砌体时,其孔洞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b20的混凝土灌实。
2、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大于50年的房屋,表中材料强度等级应至少提高一级。
断面面积
砖基础一般包括基础墙和大放脚(等高式、不等高式)两部分。大放脚是墙基下面的扩大部分,分等高和不等高(间隔)两种。
等高大放脚,每步放脚层数相等,高度为126mm(两皮砖加两灰缝);每步放脚宽度相等,为62.5mm(一砖长加一灰缝的1/4)。
不等高(间隔)大放脚,每步放脚高度不等,为63mm与126mm互相交替间隔放脚;每步放脚宽度相等,为62.5mm。
砖基础的断面面积=标准墙厚面积+大放脚增加的面积
=标准墙厚X (设计基础高度+大放脚折加高度)
大放脚折加高度=大放脚增加的面积/墙厚= △S/B
计算规则
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包括附墙垛基础宽出部分体积,扣除地梁(圈梁)、构造柱所占体积,不扣除基础大放脚T形接头处的重叠部分及嵌入基础内的钢筋、铁件、管道、基础砂浆防潮层和单个面积≤0.3m2的孔洞所占体积,靠墙暖气沟的挑檐不增加。
基础长度:外墙按外墙中心线,内墙按内墙净长线计算。
砖基础工程量包括的范围:
①条形砖基础工程量为基础墙体积与大放脚体积之和;
②砖柱独立砖基础工程量为基础部分柱身体积与大放脚体积之和。
计算公式
①砖墙砖基础计算公式:砖基础工程量=砖基础长度×砖基础断面面积
②砖基础断面面积确定砖基础断面面积=基础墙厚度×基础高度+大放脚折算断面积
砖基础断面面积=基础墙厚度×(基础高度+大放脚折加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