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特点
溢流坝既是挡水建筑物又是泄水建筑物,除应满足稳定和强度要求外,还需要满足泄流能力的要求。溢流坝在枢纽中的作用是将规划确定的库内所不能容纳的洪水由坝顶泄向下游,以确保大坝的安全。溢流坝满足泄水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有足够的孔口尺寸和较大的流量系数,以满足泄洪能力要求。
(2)体型和流态良好,使水流平顺地流过坝体,控制不利的负压和振动,避免产生空蚀现象。
(3)满足消能防冲要求,保证下游河床不产生危及坝体安全的局部冲刷。
(4)溢流坝段在枢纽中的布置,应使下游流态平顺,不产生折冲水流,不影响枢纽中其他建筑物的正常运行。
(5)有灵活控制水流下泄的机械设备,如闸门、启闭机等。
设计要求
溢流坝是枢纽中最重要的泄水建筑物之一,将规划库容所不能容纳的大部分洪水经坝顶泄向下游,以便保证大坝安全。溢流坝应满足以下泄洪的设计要求。
(1)有足够的孔口尺寸、良好的孔口体形和泄水时具有较大的流量系数。
(2)使水流平顺地通过坝体,不允许产生不利的负压和振动,避免发生空蚀现象。
(3)保证下游河床不产生危及坝体安全的冲坑和冲刷。
(4)溢流坝段在枢纽中的位置,应使下游流态平顺,不产生折冲水流,不影响枢纽中其他建筑物的正常运行。
(5)有灵活控制水流下泄的设备,如闸门、启闭机等。溢流坝的设计,既有结构问题,也有水力学问题,如冲刷、空蚀、脉动、掺气、消能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近年来虽然在试验和计算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很多方面仍有待深入研究。
泄水方式
溢流坝的泄水方式有堰顶溢流式和孔口溢流式两种。
1、堰顶溢流式
根据运用要求,堰顶可以设闸门,也可以不设闸门。
不设闸门时,堰顶高程等于水库的正常蓄水位,泄水时,靠壅高库内水位增加下泄量,这种情况增加了库内的淹没损失和非溢流坝的坝顶高程和坝体工程量。坝顶溢流不仅可以用于排泄洪水,还可以用于排泄其他漂浮物。它结构简单,可自动泄洪,管理方便。适用于洪水流量较小,淹没损失不大的中、小型水库。
当堰顶设有闸门时,堰顶高程较低,可利用闸门不同开启度调节库内水位和下泄流量,减少上游淹没损失和非溢流坝的高度及坝体的工程量。与深孔闸门比较,堰顶闸门承受的水头较小,其孔口尺寸较大,由于闸门安装在堰顶,操作、检修均比深孔闸门方便。当闸门全开时,下泄流量与堰上水头H0的3/2次方成正比。随着库水位的升高,下泄流量增加较快,具有较大的超泄能力。在大、中型水库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孔口溢流式
在闸墩上部设置胸墙,既可利用胸墙挡水,又可减少闸门的高度和降低堰顶高程。它可以根据洪水预报提前放水,腾出较大的防洪库容,提高水库的调洪能力。当库水位低于胸墙下缘时,下泄水流流态与堰顶开敞溢流式相同;当库水位高于孔口一定高度时,呈大孔口出流。胸墙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常固接在闸墩上,也有做成活动式的。遇特大洪水时可将胸墙吊起,以加大泄洪能力,利于排放漂浮物。
结构布置
(1)闸门和启闭机。水工闸门按其功用可分为工作闸门、事故闸门和检修闸门。工作闸门用来控制下泄流量,需要在动水中启闭,要求有较大的启门力;检修闸门用于短期挡水,以便对工作闸门、建筑物及机械设备进行检修,一般在静水中启闭,启门力较小;事故闸门是在建筑物或设备出现事故时紧急应用,要求能在动水中快速关闭。溢流坝一般只设置工作闸门和检修闸门。工作闸门常设在溢流堰的顶部,有时为了使溢流面水流平顺,可将闸门设在堰顶稍下游一些。检修闸门和工作闸门之间应留有1~3m的净距,以便进行检修。全部溢流孔通常备有1~2个检修闸门,交替使用。
启闭机有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活动式启闭机多用于平面闸门,可以兼用启吊工作闸门和检修闸门。固定式启闭机有螺杆式、卷扬式和液压式三种。
(2)闸墩和工作桥。闸墩的作用是将溢流坝前缘分隔为若干个孔口,并承受闸门传来的水压力(支承闸门),也是坝顶桥梁和启闭设备的支承结构。
闸墩的断面形状应使水流平顺,闸墩上游端常采用三角形、半圆形和流线型,下游端多为半圆形和流线型,以使水流平顺扩散。闸墩厚度与闸门形式有关。由于平面闸门的闸墩设有闸槽,工作闸门槽深一般不小于0.3m,宽0.5~1.0m,最优宽深比宜取1.6~1.8;检修门槽深一般为0.15~0.25m,宽0.15~0.3m,故闸墩厚度一般为2.0~4.0m;弧形闸门闸墩的厚度为1.5~3.0m。如果是缝墩,墩厚要增加0.5~1.0m。
(3)横缝的布置。溢流坝段的横缝有两种布置方式:①缝设在闸墩中间,各坝段产生不均匀沉陷时不影响闸门启闭,工作可靠,缺点是闸墩厚度增大;②缝设在溢流孔跨中。闸墩可以较薄,但易受地基不均匀沉陷的影响,且水流在横缝上流过,易造成局部水流不顺,适用于基岩较坚硬完整的情况。
剖面设计
溢流坝的基本剖面也呈三角形。上游坝面可以做成铅直面,也可以做成折坡面。溢流面由顶部曲线段、中间直线段和底部反弧段三部分组成。设计要求:
①有较高的流量系数,泄流能力大;
②水流平顺,不产生不利的负压和空蚀破坏;
③形体简单、造价低、便于施工等。
孔口布置
溢流坝的孔口设计涉及很多因素,如洪水设计标准、下游防洪要求、库水位壅高的限制、泄水方式、堰面曲线以及枢纽所在地段的地形、地质条件等。设计时,先选定泄水方式,拟定若干个泄水布置方案(除堰面溢流外,还可配合坝身泄水孔或泄洪隧洞泄流),初步确定孔口尺寸,按规定的洪水设计标准进行调洪演算,求出各方案的防洪库容、设计和校核洪水位及相应的下泄流量,然后估算淹没损失和枢纽造价,进行综合比较,选出最优方案。
溢流坝常用的孔口型式有坝顶溢流式和大孔口溢流式。
消能防冲
因为溢流坝下泄的水流具有很大的动能,常高达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千瓦,潘家口和丹江口坝的最大泄洪功率均接近3000万kW,如此巨大的能量,若不妥善进行处理,势必导致下游河床被严重冲刷,甚至造成岸坡坍塌和大坝失事。所以,消能措施的合理选择和设计,对枢纽布置、大坝安全及工程造价都有重要意义。
通过溢流坝下泄的水流具有巨大的能量,它主要消耗在三个方面:一是水流内部的互相撞击和摩擦;二是下泄水体与空气之间的掺气摩阻;三是下泄水流与固体边界(如坝面、护坦、岸坡、河床)之间的摩擦和撞击。
消能工消能是通过局部水力现象,把一部分水流的动能转换成热能,随水流散逸。实现这种能量转换的途径有水流内部的紊动、掺混、剪切及旋滚,水股的扩散及水股之间的碰撞,水流与固体边界的剧烈摩擦和撞击,水流与周围空气的摩擦和掺混等。消能形式的选择,要根据枢纽布置、地形、地质、水文、施工和运用等条件确定。消能工的设计原则:
①尽量使下泄水流的大部分动能消耗在水流内部的紊动中,以及水流与空气的摩擦上;
②不产生危及坝体安全的河床或岸坡的局部冲刷;
③下泄水流平稳,不影响枢纽中其他建筑物的正常运行;
④结构简单,工作可靠;
⑤工程量小,造价低。
常用的消能方式有底流消能、挑流消能、面流消能和消力戽消能等。消能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水利枢纽的具体条件,根据水头及单宽流量的大小,下游水深及其变幅,坝基地质、地形条件以及枢纽布置情况等,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定。
3600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3600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3600百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