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回答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国民经济发展对灌区开发的要求不同,灌区渠系布置的形式也各不相同。按照地形条件,一般可分为山丘区灌区、平原区灌区、圩垸区灌区等。下面讨论各类灌区的特征及渠系布置的基本形式。
1.山丘区灌区
山区、丘陵区地形比较复杂,岗冲交错,起伏剧烈,坡度较陡,河床切割较深,比降较大,耕地分散,位置较高。一般需要从河流上游引水灌溉,输水距离较长。所以,这类灌区干、支渠道的布置特点是:渠道较高,比降平缓,渠线较长而且弯曲较多,深挖、高填渠道较多,沿渠交叉建筑物较多。渠道常和沿途的塘坝、水库相连,形成“长藤结瓜”式水利系统,以求增强水资源的调蓄利用能力和提高灌溉工程的利用效率。
2.平原区灌区
平原区灌区大多位于河流的中、下游,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形平坦开阔,耕地大片集中。由于灌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洪、涝、旱、渍、碱等灾害程度不同,灌排渠系的布置形式也有所不同。
(1)山前平原灌区。山前平原灌区一般靠近山麓,地势较高,排水条件较好,渍涝威胁较轻,但干旱问题比较突出。当灌区的地下水丰富时,可同时发展井灌和渠灌,否则,以发展渠灌为主。干渠多沿山麓方向大致和等高线平行布置,支渠与其垂直或斜交,视地形情况而定。这类灌区和山麓相接处有坡面径流汇入,与河流相接处地下水位较高,因此还应建立排水系统。
(2)冲积平原灌区。冲积平原灌区一般位于河流中、下游,坡面坡度较小,地下水位较高,涝碱威胁较大。因此,应同时建立灌、排系统,并将灌、排分开,各成体系。干渠多沿河流岸旁高地与河流平行布置,大致和等高线垂直或斜交,支渠与其成直角或锐角。
3.圩垸区灌区
圩垸区灌区分布在沿江、滨湖低洼地区的圩垸区,地势平坦低洼,河湖港汊密布,洪水位高于地面,必须依靠筑堤圈圩才能保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一般没有常年自流条件,普遍采用机电排灌站进行提排、提灌。面积较大的圩垸,往往一圩多站,分区灌溉或排涝。圩内地形一般是周围高、中间低。灌溉干渠多沿圩垸布置,灌溉渠系通常只有干、支两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