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回答
上游翼墙应与闸室两端平顺连接,其顺水流方向的投影长度应大于或等于铺盖长度。
下游翼墙的平均扩散角每侧宜采用7°~12°,其顺水流方向的投影长度大于或等于消力池长度。
上、下游翼墙的墙顶高程应分别高于上、下游最不利的运用水位。翼墙分段长度应根据结构和地基条件确定,可采用15~20m。建筑在软弱地基或回填土上的翼墙分段长度可适当缩短。
翼墙平面布置一般有以下几种。
1)圆弧翼墙。这种布置形式是从边墩两端开始,用圆弧直墙与河岸相连,上游圆弧半径约为15~20m,下游圆弧半径约为30~40m。其优点是水流条件好,但施工复杂,模板用量大,适用于水位差及单宽流量大、闸身高、地基承载力较低的大中型水闸。
2)反翼墙。上游翼墙长为水闸水头的3~5倍,或与铺盖同长;下游与消力池同长,然后分别垂直插入堤岸内。两段相连的转角处,常用半径为2~5m的圆弧连接。这种布置形式水流和防渗效果好,但工程量大,适用于大、中型工程。对于渠系小型水闸,为了节省工程量可采用一字型布置形式,即翼墙自闸室边墩上下游端垂直插入堤岸。这种布置工程量省,但进出水流条件差。
3)扭曲面翼墙。翼墙的迎水面,从边墩端部的铅直面,向上、下游延伸而逐渐变为和与其相连的河岸或渠道坡度相同为止,形成扭曲面。其优点是进出闸水流平顺,工程量省,但施工复杂。这种布置在渠系工程中应用较多。
4)斜降式翼墙。翼墙在平面上呈八字形,高度随其向上、下游延伸而逐渐降低,至末端与河床齐平。这种布置的优点是工程量省,施工简便,但水流在闸孔附近容易产生立轴漩滚,冲刷岸坡,而且岸墙后渗径较短,有时需要另设刺墙,只能用于小型水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