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回答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日本钢管脚手架与组合钢楼板技术,80年代后期逐步发展成自己的型钢骨架加大型贴面模板。各种新型的平面模板体系,有传统的支架模板以及改进了的台模、飞模、排架式快拆模体系、独塔式快拆模体系等。各种竖向模板与脚手架体系如下:
(1)爬模体系。直爬模板已大量推广应用于高层建筑。斜爬模为上海黄浦江上3座大桥的桥塔及武汉、广东几座斜拉桥所采用。其原理是利用模板与爬架交替支承在结构上,并用简易起重设备交替上升安装支架与模板。
(2)滑模体系。滑模是相对成熟的比较老的施工技术,在烟囱等筒体上早有应用,之后又在高层建筑的剪力墙、框架上应用。滑模又分直接滑模浇捣与滑框倒模等工艺。北京、天津电视塔为滑模最高的筒体结构;武汉国贸大厦是墙柱粱整体滑升的最大滑模工程,平台面积达2300m2,结构高度为200m。
(3)液压整体提升模板体系。滑模的缺点是每次只能滑升若干厘米,混凝土要连续浇捣,混凝土结构体与模板一直在相对运动,所以混凝土表面容易出现横条纹甚至被拉裂,施工安排也比较繁琐。近年来,对原滑模技术进行改进,原滑模动力体系仅作为提升设备,并加强支柱的力量,将模板做成整体,从而使模板可每层一次整体提升到位,混凝土分层浇筑。
(4)块提升式大模板。作为一种专用模板体系(如德国的PERI),在国外使用得较多。该模板体系支承在已完成的结构上,由专用液压机进行自升,技术较先进,但价格较贵,马来西亚吉隆坡双塔大厦工程就应用了该项技术。
(5)升板机整体式提升模板脚手体系。这是利用升板机较大的提升能力,借助结构自身强度,提升钢制平台,而模板与脚手架就悬挂在钢平台上,随结构的上升而上升,是一种比较经济高效的模板体系。该技术曾在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等工程上采用,最高速度达一个月13层,这种体系快速、安全、经济,其成本仅是德国PERI液压提升模板的十分之一。